Skip to main content
Hemsterhuisstraat 79
1065 JX
Amsterdam
06-30062720
莫燕筠 Mw. drs. Y.K. Mok

班级数:25個
老师数:30位
学生数:350人

荷兰最大中文学校华人联谊会学校举行毕业典礼

星期六下午,荷兰最大的中文学校、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在阿姆斯特丹上课地点Amstellyceum中学举行第19届毕业庆典,学校师生和中荷嘉宾近400人出席了典礼。

到今年9月份,这所由已故老华侨梁鸿基先生创办的中文学校就进入第20个教学年了。目前学生人数约350人,是荷兰最大的中文学校,设有从幼儿园到初中三年级的17个教学班。校董会主席杨华根在典礼上致词,赞扬学生们积极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努力,赞扬了家长和老师们付出的辛勤劳动,也希望在中文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形势下,无论已经毕业或者是在学的学生,继续努力向上,打好中文根基,成为既懂中文又懂外文的难得的人才。小学毕业班学生代表也表示,大部分同学会继续念中学,努力学好中文,不辜负大家的期望。

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后,校长蔡树坚接受了启记食品有限公司赠送的12,000本学生练习簿,同时向启记的东主周启良回赠纪念银杯。

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除了组织课堂教学之外,还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陆举办的作文比赛和无线卫视的中文智多FUN比赛,均获得过优异成绩。蔡树坚校长说,学校根据学生祖籍、来源情况安排教学,在初级小学阶段安排以繁体字和粤语的教学,从五年级开始则学习普通话和简体字,并且加进了书法、唐诗欣赏、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。他还说,荷兰政府取消了外侨母语教育的政策,学校失去政府津贴之后,由于教学的成功而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,因此适当提高了学费,令学校的收支可以基本维持。不过,从校长到教师,一直从事仅仅得到基本车马费补助的义工性质的工作。一些教师已经在学校中参加教学达20年之久,一些教师甚至发动子女也投身中文学校以及华人社会的义务工作中。

出席前天毕业仪式的,还有侨界热心人士徐建民、文丽石、冯锐彬、黄进财、林维康、林宝兴,华人参议机构代表郭华娟等。一直热心支持联谊会工作的荷兰友人汉斯‧德比、赫拉默和Amstellyceum校长阿斯帕伦也和华人师生一起度过快乐时光。

载7月11日《星岛日报》

旅荷华人联谊会 中文学校简介

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成立于1979 年,从幼儿班、小学及初中,现共有十八个班级,学生人数达四百多人,今年夏天(2004 年) ,小学毕业生已是第十八届走出校门了。

中文学校校长蔡树坚先生,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,一直以来负责学校行政和教学上的安排。

学校每学年分上下二学期,上学期由九月至一月,下学期由二月至七月。每周六上课时间由十一时至三时,分三节上课。课程以中国语文为主,另有写字、作句/ 作文、默书、作业等练习。由小学五/ 六年班起,另设有: 国语拼音/ 会话、书法、诗词欣赏、文化历史等科目。每学年分上下二学期考试,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升班,考试成绩未合乎标准,则要留级重读。

从幼稚园至小学,现采用荷兰ABC 所编写之教材,其他教材有海峡两岸三地所赠送之书本,如: 今日汉语、儿童诗歌、论语、唐诗幼读等。初中则有: 中国文化、中国历史、中国地理、中荷翻译、国语会话及初中华文等课程。

学校每年都安排老师参予各种的培训和联谊活动,如师资暑期进修课程,华文网络种子培训等。也鼓励学生参加暑期海外青年观摩活动,参加在本地举办之文化学习营,或举办到中国/ 台湾/ 香港等地之暑期旅游访问活动。

甘霖哺学子 桃李满天下
访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

2000 年9 月9 日是星期六,由欧洲华人网路资讯中心事先​​的安排,王晨先生开车带我们去参观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。我们于上午11 时许抵达时,学校门口已是车水马龙。这是阿姆斯特丹市一幢三层楼的老式建筑,环境清幽,教室宽敞明亮,是当地一所中学。几乎所有学生都是由家长陪同前来,我们登上教学大楼,只见楼梯上、教室过道中人群川流不息,家长、学生、教师之间相互打招呼问好,一派热气腾腾景象。我们在西欧8 国考察过程中,也曾参观过几所华文学校,该校不但办校时间长,班级及学生人数多,且在教学质量及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特色,给我们留下极其美好印象,兹略述如下:

课程和教材

荷兰华侨华人的子女,平时全部在荷兰的正规学校内上课,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,也只有周末(星期六)才能到中文学校来上课。华文学校内设置的课程,总体来说是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,但内容很丰富,包括中国史地、诗词歌赋、传统伦理道德等。中华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,是人类文明的瑰宝。因此,如何在承传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,并吸收其他族裔优秀文化的同时,在荷兰教育体系内谋求华文教育的发展,是华人社会所面临的考验。在海外学好中文、掌握中文后,就能因具有中西文化背景而使人阅历丰富,办事更加得心应手,生活更加多姿多彩,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社会中,择业的门路也会更广阔。在日常生活中,由于学习了中国传统上慈下孝的伦理纲常,使家庭内部更易沟通,更加和睦幸福,从而也就能增加华人社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。

华文学校设有幼低、幼高、 1-6 年级及初中部,共计18 个班级,有学生500 多人。设置幼低、幼高是因为初来的幼童,其程度参差不一,很难统一授课。学生年龄最小是4/5 岁,最大30 多岁,大都是广东人。大多老师都从香港过来,普通话的听说不成问题,就是发音不标准,因此低幼班级1-4 年级学生,全部用广东话教学。从5 年级开始学习中文拼音,用普通话教学,开设的课程也更多些,除了语文以外,还学习书法、唐诗欣赏、中国文化史话等课程,以加强学生在接受中国文史知识的力度。学习书法从描红开始,字格较大,也讲一些有关文房四宝的基础知识,让学生产生兴趣。 6 年级学生还要学习中文的繁简字体。据我们所知在整个欧洲的华文学校中,大部分是小学,设置小学1-6 年级课程,主要提高识字和读写能力,很少设初中部。该校所开设的初中部,从初一到初三都有班级,以训练普通话为主。该校还有10 多名外国学生(荷兰人),有些人已坚持数年,并升入5 年级了,其精神难能可贵。

华文学校使用的教材也是我们颇感兴趣的问题。教学经验丰富的蔡校长在介绍中说,该校的教材呈多样化,主要来自香港、台湾、中国大陆和荷兰。小学课文以前都用香港的,初中部使用由台湾送的《初中华文》第1-6 册,一共3 年,每年2 册,由台湾的侨务委员会编写。此外《唐诗欣赏》、《论语》(中英文对照)也是台湾的。由上海复旦大学编的《今日汉语》共4 册,主要用于普通话教学。荷兰政府对外侨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很重视。前几年荷兰政府曾拨出很多经费进行调查,对华文学校发展中的困难进行帮助,如师资培训和编写教材等,如今已编出整套教材,从幼儿班到6 年级,每一年(两个学期)学一册,其作业训练是每学期一册。现在中文学校已采用整套在荷兰编辑的课本。

我们随手翻阅了小学三年级的《中国语文》,确实有一定荷兰特色,例如第19 课中称送信者为“ 邮差叔叔” ,第24 课中有每年的4 月30 日是“ 女王日” ,这是荷兰人民庆祝女王生日的日子。在书的后半部分还附有中文、中文拼音及荷兰语的附录,这套教材与香港教材相比,较浅显生动。

可贵的奉献精神

海外华文学校的办学条件异常艰苦,缺乏教室、合格师资和教材,更缺乏教育经费。这所如今在欧洲著名的华文学校,创办于1979 年,开始只是一个中文班,学生一共才20 来人,没有教室,大家就围着乒乓球台上课,教材为教师临时的手抄本。一个学期过去后,联谊会着手为学生打造了数张长台及板凳,条件还非常艰苦。由于一时弄不到大校舍,学生又一天天多起来,只好分散上课。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在旅荷华人联谊会会所前集合,后由各班老师带自己学生去预定地点上课。如今的一座三层楼大教室是最近几年才借来的,由于地点合适,交通方便,旁边还可停车,老师和家长都很满意。

学生一般要上三节课,自上午11 时至下午3 时。有些家长就在教室走廊等候,也有去上街办事的。我们在校董事会成员陪同下,参观教室,访问老师学生,也在窗外隔窗看上课情景,学生都守纪律,很有礼貌,课堂秩序井然,都在认真听讲,回答问题时举手,且十分踊跃。俗话说来得早不如赶得巧,在教室走廊里我们还采访了一位大龄学生-- 王晨先生的内弟。这位穿着白色衬衫,举止文静的青年已20 多岁,祖籍广东,生长在荷兰,如今是在读的大学生(在荷兰著名的TuDelft 科技大学读电器工程),只会讲几句简单的广东话,中文底子太差,是利用周末来中文学校学习的,以提高自己中文的读写能力。这种自强不息、不断进取的精神,给人留下极其深刻印象。该日蔡校长特别忙,中午12 时后才抽空在教室接待我们。

蔡树坚校长祖籍广东, 1978 年来荷兰,待人接物温文而雅,充满书卷气。蔡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,执长中文学校可说是专业对口,对自己的工作也充满自信。平时他在新国泰旅行社上班,校长也是兼职的。他向我们介绍该校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,特别谈了华人子弟学习中文的重要性。华文的用途越来越广泛,华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文之一。华人子女生在国外,长在国外,在国外上学,平时和外国学生接触,不懂中文实是无可厚非,也完全可理解,但在国外如果面对自己的同胞或不同语言的族裔,心里总不踏实,每当碰上需要使用母语的时刻,不仅无能为力,有时还会感到焦急、汗颜和遗憾,失去一种本该有的民族自豪感。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中荷友好关系的发展,华文作为一种实用国际交流工具的作用日显重要。蔡先生说,在海外从事华文教育,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,他愿与大家携手,共同前进!

在校的18 位教师都是华人,以中青年女性为主,对工作均尽心尽职。每星期六都放弃休息,早早赶来学校,风雨无阻。蔡校长说,教师都是尽义务的,不拿工资,每月只有很少一点交通费,连中饭也自备,其奉献精神难能可贵。教书育人是件很烦琐的事,幼高幼低班上课时,有时要握着学生小手一笔一划教写字,需要特别耐心,放学回去后还得利用业余时间认真批改作业。碰到一些无心向学或调皮捣蛋的孩子,就更费神劳累。所有老师都热爱自己工作,为自己能在中华文化艺圃中辛勤耕耘感到自豪。有位老师说,每当“ 看到孩子们天真活泼,可爱真挚的笑容时,总觉十分开心。 ” 学生每年顺利升级,老师们心花怒放,每当走在大街上遇到学生驻足前来问候,心中更是欣喜不已。 “ 润物细无声” 尊重老师,不忘师恩,这是对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去灌溉、耕耘、滋润万物最好的回报。 “ 自力更生” 和“ 无私奉献” 精神是荷兰华文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。

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

旅荷华人联谊会中文学校,是荷兰30 余所华校中历史最长、人数最多、规模最大、声誉最好的一所学校, 20 多年来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走过一段艰难之路。有位荷兰侨领说得好: “ 办好中文学校,是海外华人振兴的必由之路” 。可见荷兰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,联谊会中文学校之所以如此有声有色,这与广大华侨华人分不开的,更与联谊会的重视及热心人士支援有关。特别是该校的创始人梁鸿基老先生,迄今已年过九旬,仍然担任校董会主席,鉴于梁先生在荷兰华人社会中的崇高威信,数十年如一日对中文教育这一崇高事业所作的无私奉献,人们都尊称他为“ 我们的基叔” ,唐人街几代人对“ 基叔” 的共同称呼,反映出人们对梁老先生深深的敬意。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一所办得成功的中文学校,必然有较好的管理机构和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。通过调查得知,中文学校设有董事会,董事会主席1 人、副主席3 人、常务董事10 多人组成。凡有关学校中的重大决策及经费等问题,均有校董事会开会集体研究决定。例如第二届校董事会是在1995 年4 月24 日成立的,由梁鸿基任主席。为了筹募办学经费,校董会议还发起成立中文学校常务理事会暨基金会。办校前10 年的经费,都是向学校理事会理事“ 暂借” 的,实际上这就是捐献,因为学校无力归还。最近几年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每年补贴6-7 万荷兰盾,但也只能保持平衡,校董们的捐献仍然不能少。现在学校向学生每月收费15 盾( 2000 年起20 盾),但这只是象征性收费,因为书本、材料和低幼班的格子本等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的。

学校上课后要点名,学生都有成绩手册,也有学生的嘉奖记录。 6 年级课程学完后毕业,每一届都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,还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。学生毕业后成立校友会,让他们相互保持联系。毕业生一届又一届走出校门, 20 多年来,该校已培养出一大批人才,为弘扬中华文化,促进中荷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,增进华人社会的团结及家庭和睦,作出了很大贡献。教师每月开一次经验交流会,籍此解决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。为提高师资质量,常常抽调一部分教师回中国大陆进修。蔡校长介绍给我们认识的青年女教师莫燕筠,刚在北京师范大学培训过一年。

临时租借的教室,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受到限制。老师和学生只能在固定的日期和时间相聚几小时,一旦下课便各自东西,行同集市,缺乏一种归属感和凝聚力。校董事会主席梁鸿基先生一再大声疾呼,应购置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学楼。为让更多华侨华人子弟接受中文教育,了解中华文化,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促进中荷人民之间友谊与了解,相信旅荷华人联谊会一定会为此而努力,这一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。

★ 这篇文章,是上海社科院海外华人研究所的沉教授在采访后写的。 ★